碎碎念

我們無法預知將來的自己在做什麼,因為我們到目前為止都沒有時光機。而其實即使是過去的自己在做什麼,我們自己都未必很清楚。
我們往往為了記住自己做過什麼想過什麼便寫下了備忘錄,以備我們忘了做過的事。然而,即使看回過去自己寫過的文字,其實也可能忘記了當時寫下文字時的情緒和處境。
我又特別不喜歡記流水賬,像從每日早晨起身沖涼到晚上回到家再沖涼這些。於是乎寫下的基本上都只是當時想到什麼就寫些什麼。像是對日後的自己記憶力擁有無限信心一樣,認為只要記下這些零星的詞語,以後的自己一定能根據這些資訊重整記憶。這還真是大錯特錯,或者只是我常不記得事情吧,並不是方法的問題。
也正因為我只是想到什麼就寫下來而已,往往都是先寫完再去填補標題的。所以這篇文能寫到這裡,都是因為我還沒想好標題該怎麼寫,而從腦海裡攪渾出來的碎碎念而已。
可以預見到,將來的自己一定不知道現在的我在寫什麼。

能力的冰山

指揮部有一封信要送去給遠在前線的將軍,通訊兵A接到命令後,問該怎麼去,有哪些路段,哪些路相對安全,將軍長什麼樣子等等。上頭只好寫一份指引給他,告訴他到哪裡該做什麼,讓他一步步按照指引前行。
指揮部有一封信要送去給遠在前線的將軍,通訊兵B接到命令後,就出去了。什麼問題也沒問上頭,但是像上述的問題,他通過自己的資料搜查,個人的思考一一解決後,出發前行。
一個人的能力有分知識、技巧、自我認識、動機。知識和技巧是指對某一事物的認知及熟練度,處於能力的表層。知識和技巧只是能決定一個人“能”做什麼,不能決定“想”做什麼。自我認識包括價值觀,對自己的要求,與動機一同是屬於深層的東西,這才是決定一個人“想”做什麼的根源。同冰山一樣,表層的東西容易看見,也容易改變,但深層的東西就不那麼容易浮出水面了。
看到這裡的人,你認為自己是哪一種人?又覺得哪一種人是你想成為的人?你是想成為一個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呢,還是只是需要照著指引行事的“執行者”?

庸俗的孤獨

人類是一種群體動物,群體動物交集在一起便形成了社交。社交生活並不是人類獨有,例如螞蟻、羊群還是獅群都有各自獨特的社交生活,只是人類文明發展至今,社交生活也比起原始的人類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網絡世界日益發展,每個人每天一早起身打開fb、微博、微信等等的社交工具,看交友圈子裡發生了什麼事,而自己也習慣將自己的生活發上去這些地方。我看過一些文章好像是說這是人類想展現自我以達到心理滿足的一種行為。
但是假若走入社交場合,很多時候卻是免不了走向庸俗。例如你去一些朋友聚會,同事聚會,大部分的話題無非是電視劇、明星新聞或一些當時普遍覺得時髦的東西。而你要融入大家的話題就必須去接觸一些或者你本身並不感興趣的事物或者藏起自己本身的優越思想來迎合主流意見。或許你獲得了大家的好感,但卻失去了自己,這是不是一單好的買賣,我無法判斷。
為什麼社交就必定庸俗?現實是社會上最吸引眼球最有號召力的基本上都是八卦新聞,娛樂圈的動態最能夠引人入勝。而對社會事件、外交、戰爭的新聞真正關心的人必定不是主流人群。老老實實,谁愿意天天面對這些嚴肅的文字,現實已經如此艱難了,倒不如去看些輕鬆的東西來使生活能夠有點兒的放鬆?
那麼不社交你就不庸俗了?不,只是孤獨才能使一個人完整。孤獨的壞處很容易就能看到,感受到。但是社交的壞處是潛藏的。好像有人說過人長大就是學會孤獨的過程,一個人必須要學會孤獨,才有真正的平和跟寧靜。
那麼你也可以不寫在blog上啊,你不也是寫出來給所有人看來尋求社交嗎?
不會啦,這裡沒什麼人會看的,你放心。

很認真地不認真|Real Circus Football Club

我以前都講過,“認真地做D唔認真嘅事,唔認真地做D認真嘅事”是很有趣的,或者應該說是能夠把本來沒趣的事情都可以一定程度變得有趣。

人去到這個年紀,如果不是工作或者project,還想要一大班人聚在一起,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各人有個人的生活,隨著成長邁向人生不同的階段,有女朋友、太太、兒女、父母及再各自的同事、朋友等等穿插在生活中不同的時間,而原本所謂的老朋友老同學當年聚在一齊“圍威喂”地做些外人看來可能很幼稚的事已經少之又少了。

踢足球這件事本身是認真的還是不認真的呢?我們這種業余的球隊有著很多優秀的特質,例如遲到、打醬油等等,真的同這屆世界杯巴西1-7輸的那場有著太多相似之處。但假如說巴西那場是巴西的意外水準,那麼我們球隊則能夠長期穩定發揮這種狀態,這真是不容易的(笑。

而這樣一支富有無限可能性及前途的球隊,有了自己的網站及順應強國潮流擁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是不是不認真得來又好認真呢? 不過網站的內容還在慢慢建設中,日後應該主要都是靠肥寶去運作的啦。 靠你了(拍肩…

寫了這麼久,到底我們球隊的網站是什麼呢?

蹬蹬,就是http://rcfc.org 。而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則是rcfcorg。

paradox

人究竟為了什麼而活? 
這個問題的確是可以問一世,而又可以一世都沒有答案的。因為沒有一個答案具有絕對的說服性。
為了親人?父母帶我來到這個世界,我們成為了親人,然後撫養我成人。嬰孩的成長無疑帶給父母喜悅,倘若我們不在了,則帶給他們哀傷。而哪怕即使是我夭折腹中,即使我們其實並沒有相處的時間,我們的離去也依然是帶給他們哀傷。所以我是為了親人而活?
為了使命?例如耶教認為人一出生就有原罪,人是來這個世界贖罪的。這種說法的確可以為不少迷惘的人找到一個暫時的參照,並且規矩他們的行為從而限制自己的惡念。但這對於我這種不可知論者來說並不適用,要找到反駁這些論述的概念有千種萬種,就用歷史的角度來審視信仰對於我來說就說不過去了。那使命是什麼?貢獻社會?取悅別人?繁衍後代?這些也不過是從你一出生後就不停被社會灌輸的概念而已,不是嗎?
為了愛情?大概也有這樣的論調,因為你快樂所以我快樂,於是我為了繼續看到你快樂所以我要繼續活下去。就像所謂的命運一樣,每對情侶都可以在自己的世界中“王子與公主往後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或者女人可以這樣,但男人卻不可以這樣。因為假如男人變成這樣的話,那反而女人會離這個男人而去吧,因為這種男人簡單來說,太廢了。
為了自己?那到底何謂之自己呢?這樣就又回到上述的paradox裡了。但人總不能沒有目的地活下去。那就暫時先這樣吧。為了感受這個世界的一點一滴,春風秋雨,為了再看多這個世界一分鐘,而活下去。就像愛一個人應該無論她的優點缺點也都愛的話,那愛生命,就是無論生命中是好事壞事也沒關係吧。
(結果都不知道自己寫了什麼,而忽然之間,下雨了)